查看原文
其他

逝者丨邓小岚:“放牛班合唱团”与马兰村被改变的命运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12-15


  人物简历


邓小岚,,1943年生于河北阜平县易家庄村。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化系,赴山东工作,1995年调回北京。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2004年起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扶贫,每年一半时间放在马兰村。3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原题

邓小岚和她的

“放牛班合唱团”




作者:王明远


1955年,邓拓夫妇和5个孩子合影


邓小岚女士昨天(3月22日)去世了。邓小岚晚年把所有精力都奉献给阜平县马兰村的脱贫事业,她还把这个山村的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了马兰村合唱团,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并且成功登上冬奥开幕式舞台。


邓小岚倒在马兰村的工作岗位上,终年79岁,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马兰村童声合唱团在北京冬奥会唱响奥林匹克颂

邓小岚是邓拓和丁一岚的女儿。邓拓是革命队伍中的顶尖级“大秀才”、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12年生于福建,抗战前在白区一边从事学术研究(著有《中国救荒史》),一边参加革命工作。抗战后,进入晋察冀边区,创办边区机关报《抗敌报》(后改名《晋察冀日报》)。
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邓拓
新中国成立之际,邓拓出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主管党的喉舌。不过,邓拓不像他的福建老乡,另一位饱学之士陈伯达那样善于钻营,而是始终试图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他对不断变化的政治形势总是保持一定距离,让当时很多人觉得《人民日报》一直跟不上形势。当时有个说法,《文汇报》最革命、《人民日报》最落后。邓拓提倡记者编辑多做调研,提高自身观察力、判断力,“如果不去主动了解实际情况,了解理论政策,喉舌也会说错话。”邓拓还一直注意反冒进和官僚主义,多次在《人民日报》撰文批评这些现象(如《废弃“庸人政治”》)。


1952年邓拓夫妇在煤渣胡同人民日报宿舍


1957年,邓拓受批判,第二年被调往北京市委,担任主管文教的书记处书记。不过,邓拓仍然不愿意“吸取教训”,继续针砭时弊,此后这些作品被集结成为《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著)和《燕山夜话》。
其中《一个鸡蛋的家当》明显是批评当时提出的十五年内“超英赶美”的浮躁设想;《专治“健忘症”》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教训。这两篇文章在十年动乱时期,都被当做“毒草中的毒草”被批评。
邓拓是共产党人,他有革命热情,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但是他又有传统知识分子和士大夫的情怀,他生前多次表示不愿意当官,更想做一个平民好好从事学术研究。当他遭受批判后,1966年5月18日,决定以死明志,用士大夫的做法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批判“三家村”大会
邓拓的夫人丁一岚,是我党的第一代播音员,早在延安时期就担任新华广播电台播音组组长,1949年10月1日,她与齐越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主持转播了开国大典盛况。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是广播界的最资深元老之一。

(此插图误植,深表歉意)
丁一岚也是刚直不阿。一个例子是1959年庐山会议的时候,中央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部讨论彭德怀的“万言书”,尤其是让干部发表意见。虽然有之前邓拓的“教训”在前,丁一岚依然觉得既然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反映问题,讲真话,还是发表了支持彭德怀的观点。结果丁一岚的言论被视为“向党进攻”,她因此被下放劳动改造一年多。

邓小岚和养父母合影


被邓拓视为掌上明珠的邓小岚女士继承了她父母的风骨。她生于1943年,童年在阜平县马兰村度过,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工化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是一名很普通的干部。
1997年,从童年阔别这里近半个世纪后,邓小岚第一次来到马兰村,发现这里依然这么贫困,暗暗下决心要为这里的父老乡亲做些事情。当年有19位马兰村父老,为了保护《晋察冀日报》的安全而牺牲,邓小岚认为欠老乡们的这个人情永远补不上。

2003年邓小岚退休,开始每年数次往返马兰村和北京之间,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北京到马兰村需要先坐火车到定州,然后再坐三个小时巴士去阜平县城,再搭车去马兰村,在深山里的马兰村尚且没有通公路,一个单趟就需要12小时。
但是,邓小岚义无反顾地在乡亲们的土房里住下来,开始帮助他们改变贫困面貌。她首先动员自己兄弟姐妹,筹集了4万元,给村里小学盖了7间新房,让学生们告别了危房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后来,又把自己积攒了多年的20万退休金拿出来,又给村里修建了其他设施。
马兰村的月亮舞台
这些年邓小岚通过一个个行动,彻底改变了马兰村的面貌:
她到阜平县和保定市呼吁,让公路修进马兰村;
她号召村民改变卫生习惯,筹资为村民修建抽水马桶;
她成为村民的“医疗总顾问”,村民大病到北京医治,都是她去联络医院,并且尽可能垫付医药费;
她多次聘请律师,为马兰村外出务工人员维权;
她奋力阻止矿业公司到村里开矿的计划,认为这样只会富了村里少数人,破坏村里的生态环境,让多数人遭殃,而是建议村里发展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共同富裕的道路。
经过19年的努力,马兰村已经彻底改变了贫困状态,马兰村的村民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邓小岚在马兰村
而邓小岚最为世人了解的就是,她组织村里儿童成立了合唱团。这些村里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更没有什么音乐基础。可以说,邓小岚在马兰村组织合唱团,要比《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在音乐氛围浓厚的法国乡村组织合唱团,要困难十倍。
2004年,刚刚到马兰村的邓小岚发现村里不但基础教育差,孩子也没有什么爱好,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她决心用音乐启发孩子们的兴趣,并搭建一座与外界接连的桥梁。她把北京亲朋好友家闲置的小提琴、架子鼓、电子琴、钢琴、长笛等带过来,亲自教孩子演奏。
马兰村的简陋排练场所

这些孩子的音乐都是“零基础”,邓小岚从生活中就地取材,用勺子、铃铛和锯条等演奏出不同的旋律,培养他们的乐感。经过她数年的坚持不懈努力,孩子们逐渐能够唱出完整的歌曲,甚至能够演奏乐器。2008年10月,她带领马兰村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之后又登上北京电视台春晚舞台,2013年第一届马兰村音乐节举办。孩子们通过音乐,逐渐认识了大山之外的世界。马兰村的小乐队,也逐渐在国内闻名,成为村里的最闪亮名片。
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马兰村合唱团
2021年冬奥会开幕式导演组发现了马兰村合唱团的故事,于是邀请他们登上冬奥表演舞台。2月4日晚,44名来自大山的孩子,在没有任何音乐伴奏的情况下,用希腊语大声高唱的《奥林匹克颂歌》,奥林匹克会旗随之缓缓升起,相信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冬奥会开幕式上最感人的一幕。马兰村合唱团一下子成为全球媒体的关注焦点,这也是邓小岚人生的最高光时刻。

邓小岚虽然有一双作为部级干部的父母,但她本人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有权有势、大富大贵,不过就是北京市的一名很普通的退休人员,经济和权力地位上都很平民化。可是,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用自己余生的所有精力,改变了一个山村的面貌。
邓小岚家中陈设简陋,退休后几乎所有余财都奉献给了马兰村
我们社会上也有很多名人之后,但是多数人往往只会留恋父辈的荣光、地位,或者借着父辈的名气来混饭吃。可是,邓小岚传承的却是父辈的理想,继续做为人民服务的事情,此乃真正的“不忘初心”。从这一点讲,邓小岚是她的同辈中很难得的伟大人物,无愧是邓拓、丁一岚的女儿。


山里娃用歌声送别邓小岚老师


相关阅读
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
邓拓:文革首批牺牲者以死明志

本号获文章作者许可分享

原载微信公号阜成门六号院

插图视频选自网络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老五届之窗

于丹:我的可可托海,

代号111矿区神秘往事

曹景仲:清华高材生25岁牺牲了

梁晓声:“老五届”的兄长,

在精神病院住了大半岁月

章华荣:为共和国这一代大学生立传

刘小沁:哈军工往事,

那些“离经叛道”的镜头

“放牛娃”社长田聪明:

“我是捅牛屁股的”

文光来:大学毕业生下放农村,

被称为“大知青” 

何晓星:哈军工学子自我下放,

土里刨食真不容易

唐延秋:我成了拿"高薪"的赤脚医生

卢作孚孙女卢晓蓉:

我与江姐之子彭云同窗六载

陈剑:国之骄子老五届

刘金霞:致我亲爱的老五届同胞

张宝林:6377部队学生营集体追忆

任正非:华为成功与我不自私有关系

陶铸之女陶斯亮:百折不回的无悔人生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六八年人你在哪里?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大鼓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